30年前,因為兩次半途而廢,周東紅幾乎被趕出家門。在母親“不給飯吃”“不管你了”的威逼下,他被“打回”撈紙車間,從此潛心學習,把撈紙干成一輩子的事業(yè)。
5月底,《工人日報》記者在安徽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見到周東紅的時候,他仍戴著圍裙忙碌在生產(chǎn)一線上!耙缓熕可恚熕菩!彼抗獬领o,時不時扎進水里的手紅得剔透,水從指縫中滑過,一張張宣紙形成雛形。
與宣紙結緣
如果沒有母親當初的嚴厲,就不會有周東紅今日的成就。
1984年,18歲的周東紅本想當個木匠,可干了半年就放棄了。第二年,家里把他送進了小嶺村宣紙廠當學徒,學了8個月后就去了當時的涇縣宣紙廠工作。然而由于技術粗糙,他不僅撈得費勁,合格率還低,結果汗沒少流,掙得卻比別人少。一氣之下,他又不想干了。
然而這次,他的想法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一方面是因為進入國營廠不容易;另一方面批評他總是半途而廢、不思進取。為了把周東紅勸回去,母親甚至聲稱“不給飯吃”。在母親的強硬態(tài)度下,周東紅只好硬著頭皮回去了。
安徽涇縣作為我國宣紙之鄉(xiāng)有傳統(tǒng)優(yōu)勢。1987年,為了擴大生產(chǎn),涇縣宣紙廠要新收一批學徒,并提供系統(tǒng)性培訓——這給了周東紅第二次學撈紙的機會。這一回,沒有退路的周東紅終于沉下心來。接下來的3年,他逐漸從師傅那里習得撈紙的關鍵技藝,也由此與宣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掌簾煉成記
傳統(tǒng)宣紙制造有108道工序,其中公認的技術難度最大也最為關鍵的就是撈紙環(huán)節(jié),它直接決定了紙張的厚度和平整度。撈紙需要兩人配合,一主一副。前者稱為“掌簾”,掌控節(jié)奏;后者稱為“抬簾”,負責配合。打撈的過程看起來簡單:“一簾水、二簾水”,竹制的紙簾在紙漿槽里晃蕩兩下,紙漿便沉淀到簾上,攤成薄薄的一頁,隨后再被撈紙師傅從簾上輕盈地掀下來,一張宣紙便有了雛形。
粗看之下,單次打撈平均耗時不過十幾秒。然而,只有像周東紅這樣的資深撈紙工才知道,這背后藏著的功夫有多深。
宣紙潤墨的特性對紙張的厚度極其敏感,這要求撈紙師傅每一刻都得保持穩(wěn)健而細膩的手感:既要在紙漿濃度逐漸降低的過程中保證撈出的每張紙厚度幾乎不變,還要適應上百種不同紙型對厚度的具體要求。
徹底領悟并掌握這些東西,周東紅花了3年時間;叵肫甬敵醺鷰煾祵W撈紙技藝的歲月,周東紅的語氣中透著自豪。
那些年宣紙銷路不愁,造紙工人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為了不影響別的工種,撈紙工人的工作時間常常是從凌晨1時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傍晚。即便如此,周東紅還是堅持邊干邊學,經(jīng)常下了班腦子里還惦記著撈紙。師傅撈紙的時候,他總是反復觀察每一個用力的細節(jié),感受細微的變化。遇到問題他就問,但更多的時候,周東紅是在自己琢磨。按照他的說法,撈紙需要悟性,修行靠個人。終于工夫不負有心人,他出師了。
撈紙技藝對每張紙的重量有嚴格要求:誤差需在1克之內(nèi)。如今,周東紅的技藝可以把誤差控制在0.5克之內(nèi),一刀紙(100張)誤差在50克以內(nèi)——這是一個連書畫家都稱贊不已的水準。
接過新使命
2007年,中國宣紙文化園在安徽涇縣成立,周東紅被抽調(diào)過來。從此他的工作逐漸從單純的宣紙生產(chǎn)轉(zhuǎn)變?yōu)閷欧ㄐ堉圃爝M行生產(chǎn)性保護。
周東紅工作的轉(zhuǎn)變與宣紙的市場形勢息息相關。近些年來,宣紙生產(chǎn)受到書畫紙的強烈沖擊,市場萎縮嚴重。由于傳統(tǒng)宣紙生產(chǎn)是手工制造,且生產(chǎn)周期長達3年,使得生產(chǎn)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很多書畫紙憑借日益降低的成本,有的還打著“宣紙”的名號,逐漸占領了中低端書畫市場。
市場的萎縮帶來的是行業(yè)人才的流失,宣紙制造這項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漸漸面臨著“人走藝失”的風險。
周東紅曾帶過20多個徒弟,現(xiàn)在大部分都不干撈紙了,原因不外乎太辛苦、枯燥乏味等。他的得意門生是他的第一個徒弟趙志鋼,今年已47歲了。2012年他還曾收過一個大學生做徒弟,廠里格外器重,轉(zhuǎn)正后起薪就比別人高1000元,但兩年后還是走了。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曹一平介紹說,現(xiàn)在廠里職工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0歲,流動率也比以前高。找不到傳承手藝的下一代,讓周東紅有些擔心。好在,他得到的支持也越來越多。
2015年底,中國宣紙博物館就在宣紙文化園附近建立,宣紙文化被納入當?shù)氐穆糜雾椖恐小V軚|紅的工作不僅是生產(chǎn)宣紙,同時還是最佳宣傳員。周東紅的同事趙倩說,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之后,周師傅的主要變化就是穿衣服沒以前隨便了。有些游客得知他的榮譽身份后,一定要跟他合影。
此外,公司也做了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過去撈紙工凌晨就工作的現(xiàn)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8小時工作制,保證雙休,但基本待遇不變。
2016年夏天,周東紅還應邀參加“非遺進清華”活動,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一員在中國頂尖高校集體學習,相互交流,順便還給宣紙文化打了廣告。
“他現(xiàn)在不僅是撈紙大師,還是宣紙文化的代言人!蔽幕瘓@的一位同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