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陽市南漳縣薛坪鎮(zhèn)龍王沖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手工造紙作坊,作坊主人姓陳,世世代代以造火紙為生。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墒,很少有人知道,原始造紙業(y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南漳的第一大產業(yè)。
南漳為荊山山脈地區(qū),八山半水分半田。南漳境內有蠻河、漳河、沮河三條重要的河流,其眾多支流更是呈脈絡狀分布于整個山地。這些河流源頭的流量不大、水源穩(wěn)定,修筑攔水壩的工程也不大,后被人開渠引水,以供長期造紙使用。
南漳山中多石,可以說“無處無石”,除青石外,均能隨地取材、就地燒制成石灰。由于雨量充沛、山谷幽深、氣候溫潤,河谷中盛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于造紙的茅竹,行家稱為“麻”。充足的資源,使南漳具備了造紙所需的條件,這也是當時造紙廠選擇在山高谷深的河流上游的根本原因。
南漳的造紙術由于工序復雜、選材考究,所造出的火紙紙質優(yōu)良,呈灰白色、無煙,易燃不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故成為祭奠、祭祀、做鞭炮的上好材料。造好的紙由當?shù)厝送讲、一筐一筐地從深山峽谷中背到南漳的武安鎮(zhèn)裝船,再從蠻河進入漢水,最后行銷全國各地。
造紙的作坊一般建在河流上游相對寬闊的、臨近河邊的陸地上,通常只有一間不大的工作間。同時,旁邊還建有曬紙、晾紙、儲藏紙的房間若干。因河流上游的水流量小、筑壩工程不大,所筑的壩也不容易在洪水出現(xiàn)時被沖垮。他們會在壩端一側修渠引水至造紙作坊,將引來的水泡麻、洗麻沖擊轉動水車,水車帶動兩個木碓子,如雞啄米般不停地砸打已漚爛的竹麻,不用和多余的水就能從作坊旁又流入河中……
從咸寧遷來夾馬寨的造紙世家王家,在與板橋馮家賭博時輸?shù)袅送跫壹垙S和一半的豪宅。于是,田連阡陌的馮七爺成了夾馬寨造紙作坊的新主人,王家只好在其下游再建兩個小廠謀生。這些作坊主都富甲一方,紛紛在廠旁建起豪宅,不僅在山上置產業(yè),還成為當?shù)氐摹扒f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