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者說,尚沒有找到證據支撐石頭紙可降解;質疑者則直言,“宣稱可生物降解”,那純屬忽悠。
“地球衛(wèi)士”石頭紙,在究竟環(huán)保與否的關鍵門檻上,面臨最尖銳的質疑。
石頭紙能否降解?
“地球衛(wèi)士”宣稱,石頭紙具有不容置疑的環(huán)保性——可降解。這被其演繹成,其造紙過程中不采用植物纖維、不砍伐樹木,用棄后的石頭紙可自然降解為粉末回歸自然界。
可降解,實際上也是石頭紙頭上最炫目的環(huán)保光環(huán)。
本報記者獲得一份“地球衛(wèi)士”公司內部的核心文件匯編,這份文件匯編屢屢出現(xiàn)在有關石頭紙項目的投資推介場合,以作權威的技術證明。其中,最顯赫的是國家輕工業(yè)塑料產品質量檢測大連站(以下簡稱大連站)、國家紙張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紙張中心)等單位出具的檢測報告。
■常識
降解
所謂降解,通俗而言就是指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較小的分子。而塑料降解,指高分子聚合物達到生命周期的終結——分子量下降、聚合物材料(塑料)物性下降,通常表現(xiàn)為發(fā)脆、破裂、變軟、增硬、喪失力學強度等。一般塑料要降解為對環(huán)境無害(少害化)的碎片或變成CO2和水,回歸自然循環(huán),至少需要兩三百年。而因媒介不同,降解還分為光降解、環(huán)境降解(又稱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6月4日,記者將文件送至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中心),以求公正客觀的評價。該中心正受科技部專家組委托,對地球衛(wèi)士石頭紙樣品作獨立檢測。
仔細閱讀了相關檢測報告后,國家中心副主任季君暉博士直言,所謂大連站出具的報告除了說明檢測樣品是個合格的購物袋、能承載5千克重外,沒有其他意義,而所謂紙張中心的報告,僅能說明檢出的相關數據是依據本身樣品客觀得出的,但依舊沒有最終結論。在厚達102頁的文件匯編中,季君暉仔細翻閱了兩遍后謹慎地說,“我還沒有找到能證明石頭紙可降解的報告”!暗厍蛐l(wèi)士”執(zhí)行總裁張崇武曾在多種場合描述石頭紙可降解的神奇性,“如果放在室外三五天會崩裂,手指一碰就散成了一堆粉末。”然而,一位曾有投資意向的人士曾親自依法檢驗,把“地球衛(wèi)士”提供的用石頭紙做成的練習本和宣傳冊放置在自家庭院里任其風吹雨打,以觀變化。6月2日,記者在其住處看到,除了表面粘有少量粉塵及被雨淋濕(6月1日北京,暴雨)外,樣品外形并無明顯變化,何談化成一堆粉末。
自“塑料之父”貝克蘭1907年發(fā)明塑料開始,難以降解一直是塑料的環(huán)境危害所在!耙粋不爭的事實是,人類廣泛使用塑料至今,六七十年來,一直沒有解決好降解難題!奔揪龝熣f,也正基于此,2007年末,國家頒布了“限塑令”。
據“地球衛(wèi)士”的三層復合石頭紙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顯示,第一、三層紙為乙烯——丙烯酸改性共聚物EAA層,第二層紙為無機粉體層。由此可見,“上下兩層就是塑料,如果含有這種成分的塑料,石頭紙就降解不了!奔揪龝熯稱,科技部專家組委托的獨立檢測數據還未正式出來,但他“可以基本肯定石頭紙不可降解”。由國家質檢總局授權的法定檢驗機構——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翁云宣甚至認為,“如果還宣稱石頭紙可生物降解,更不可能,簡直就是忽悠人!
石頭紙的可乘之機
而企業(yè)擅自標榜可降解,除了涉嫌夸大宣傳外,還可能源于我國現(xiàn)行的兩套不同尺度的可降解塑料標準,企業(yè)可自主選擇在其間游走,不受強制約束,自然也就有了“可乘之機”。
“地球衛(wèi)士”現(xiàn)在主要涉足包裝類產品,多為購物袋、垃圾袋。早在1999年10月,原國家輕工業(yè)局頒布了《包裝用降解聚乙烯薄膜》的行業(yè)標準。該標準規(guī)定,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化學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的一類塑料可稱為降解塑料。但即便如此,大連站除了檢出跌落試驗、漏水性、封合強度等數據外,也沒明確在報告中給出可降解結論。
而2006年2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又聯(lián)合發(fā)布了《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志和降解性能要求》的國家標準,該標準進一步針對降解塑料(如完整性、分子質量、結構或機械強度)定義和檢測方法的規(guī)定。
季君暉說,如果按照新的國家標準來衡量,石頭紙就是不可降解,但關鍵是至今沒有任何主管部門來評價石頭紙到底應該適用哪套標準,而舊的行業(yè)標準也沒有因為原國家輕工業(yè)局撤銷而被宣布終止執(zhí)行。
他坦言,他曾提醒有關部門要趕緊出面清理標準,否則有些不良企業(yè)就會避重就輕,以次充好,從而直接導致消費者無所適從,甚至被諸多假象所蒙蔽、侵害,但最終無果。
高延敏是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曾參加了“地球衛(wèi)士”汪清石頭紙項目基地(一期)投產儀式。6月2日,高在電話受訪時表示了不滿,“明知道含有乙烯的石頭紙產品存在環(huán)境危害,為什么到現(xiàn)在相關部門還視而不見?為什么至今聽不到國內權威專家的質疑或反對的聲音?”
鋌而走險的大肆宣傳已經開閘,并收獲頗豐。張崇武多次宣稱,該公司的石頭紙項目受到多位高層領導的批示,工信部、科技部等正密切關注。
此話說對了一半。4月2日,工信部、科技部、環(huán)保部、發(fā)改委等部委代表以及塑料、造紙方面專家,確實在北京召開了石頭紙項目技術調研座談會。但參會代表之一、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春昱明確對南方周末記者稱,會上塑料行業(yè)的質疑意見明顯,集中在石頭紙的環(huán)保性到底有多少,有待實驗檢測證明。而造紙行業(yè)則認為造紙分類中早有稱為合成紙的同類產品,沒有必要取一個新的名字叫石頭紙,更遑論專設標準。
至于“地球衛(wèi)士”獲得的中國環(huán)境標志產品認證,恐也難以挽救石頭紙在可降解上的軟肋。6月9日上午,出具該認證的中環(huán)聯(lián)合(北京)認證中心綜合部嚴姓部長明確告訴記者,該認證屬于企業(yè)自愿申請,中心只是對企業(yè)自己提供的相關材料文件予以審核,調查后核準,據他了解,中心并沒有資格直接評價紙張的可降解問題。
“地球衛(wèi)士”的可降解說辭還在繼續(xù),張崇武的最新說法是,他們擁有操控自如的降解控制技術,“我們的產品已實現(xiàn)了3個月、半年、幾年、50年、100年以上的降解可控。我們現(xiàn)在不是擔心不能降解,而是害怕降解得太快,所以我們要突破降解速度,否則,用石頭紙印制的書等產品轉眼就化沒了!
科技部一官員在記者復述上述話后不禁一笑,“你就等著讓他們繼續(xù)去忽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