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泛著光澤的米黃色藏紙,在匠人的手里變成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的仿動物皮彩繪畫,一個個精巧而獨特的筆記本,一盞盞五顏六色的紙燈籠,上面繪制各種宗教圖案和經文,精致得讓人愛不釋手。
曾經瀕臨滅絕的藏紙在西藏民族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新下,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藏紙的制作在西藏已有1300多年歷史,主要原料是一種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語叫“日加”。也正是因為有毒,藏紙不怕蟲蛀鼠咬,易于保存。過去,藏紙主要用于制作經書卷冊、政府文札、檔案卷宗和日常書寫。
然而,現代工業(yè)紙張以及電腦的涌入,讓藏紙原有的書寫功能不斷弱化,西藏的藏紙制造業(yè)日趨萎縮,藏紙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如何傳承千年的民族藏紙手工藝,讓傳統(tǒng)藏紙走向市場,這些思考讓身懷絕技的強巴尊珠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強巴尊珠是拉薩市城關區(qū)殘疾福利民族手工業(yè)綜合廠廠長,10多年來,他先后到阿里、日喀則、貢布等地,向民間老藝人學習并搜集整理藏紙的制作工藝,將傳統(tǒng)工藝和現代新型的制作技術有效結合起來,研制開發(fā)出了皮紙、彩紙、印花紙、草紙等數十種藏紙新品種,并根據各種紙品的性能制造出了皮紙繪畫工藝品、雨傘、太陽帽、禮品包裝袋等近20多個新品種。
強巴尊珠認為,傳統(tǒng)藏紙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只要策劃得當,經營起點高,初期投資形成一定規(guī)模,其市場前景將非常樂觀。
|